
在医学领域,酶疗法正悄然兴起。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小工匠",利用生物催化剂在身体的病变区域施展魔法,引发特定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随着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磁性纳米材料的出现,给酶疗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让治疗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有了磁性纳米材料,我们就如同拥有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通过磁场远程调控体内药物的活性,就像操控玩具车一样方便。这一突破为精准医疗打开了全新的大门,让我们离治愈更多疾病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下面让我们来瞧瞧磁性纳米材料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热、磁力和磁电效应吧。
磁性纳米材料是尺寸大小为纳米级别(1~100nm)且具有独特磁场响应性能的纳米颗粒。在众多磁性纳米材料中,氧化铁纳米颗粒(Fe3O4)可是个"大明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
它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就像一个友善的"小天使",能很好地融入我们的身体,不会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同时,它还拥有独特的磁学性质,就像自带了一个小小的"指南针",能对磁场做出灵敏的反应。不仅如此,氧化铁纳米颗粒还非常"百变",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调控它的尺寸、形貌、组分以及表面修饰,精确地改变它的磁学性质、催化活性和理化性质,让它更好地为医疗事业服务。
而磁场,就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幕后指挥官",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轻松地穿透我们的身体组织。它还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精准控制,并且安全性极高。根据强度、频率和作用方式的不同,磁场可以分为静磁场、交变磁场、梯度磁场等多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磁场能诱导磁性纳米材料产生磁热效应、磁力效应和磁电效应,为酶催化治疗提供了多种调控手段[1]。
磁热效应:体内的"暖宝宝"
磁热效应就像是一场微观世界里的能量"变身秀"。当磁性纳米材料处在高频交变磁场(频率100kHz~1MHz)中时,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会把接收到的电磁能快速转化为热能,使得纳米材料周围的温度升高。这就好比给纳米材料周围的区域贴上了一个隐形的"暖宝宝",悄悄地为它们升温。
涡旋磁氧化铁(FVIO)是一种新型的磁性材料,它堪称磁热领域的"超级英雄"。它的磁热转换效率比传统的超顺磁颗粒高了整整一个数量级,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FVIO就像一个小小的"纳米加热器",它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只对局部区域升温,却不会影响身体的整体温度,这种特性在酶催化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级联纳米杂化葡萄糖氧化酶结合了FVIO的磁热效应和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交变磁场的助力下,它催化葡萄糖氧化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400倍,就像给抗癌战斗增添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大大增强了抗肿瘤的效果[2]。此外,还有级联纳米杂化尿酸酶,通过磁热激活级联反应,磁场就像一个精准的"开关",调控酶活性的开关比高达7倍,成功地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带来了精准治疗的希望[3]。
磁力效应:分子级别的"机械手"
磁力效应的产生源于磁性纳米颗粒在不同磁场中的奇妙"旅程"。在静磁场中,磁性纳米颗粒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在磁化力的驱动下整齐地定向移动;到了旋转磁场里,它们又像是被赋予了活力的舞者,开始旋转或振动起来,产生一种特殊的剪切力;而梯度磁场更是厉害,利用空间的非均匀性,如同拥有了一双精准的"镊子",能够对磁性纳米颗粒实现精准操控。
在催化治疗的舞台上,磁性杂化酶借助磁力效应大显身手。它就像一个聪明的"分子工匠",通过磁场诱发的磁力来巧妙地调控酶分子的构象,或者改变底物与酶的接触效率。
比如,科研人员把木瓜蛋白酶"搭载"在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当施加一个弱磁场(1T)时,颗粒之间的偶极作用就像一双双小手,把聚合物刷轻轻展开,这样一来,酶与底物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就像为它们牵了红线,成功实现了催化反应的可控激活。不仅如此,磁力效应还能像一个灵活的"导演",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聚集与分散,动态地调节多酶级联反应的速率和路径,为酶催化提供了如同"分子机械手"般灵活的控制能力,让催化反应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进行[4]。
磁电效应:体内的"微型发电机"
磁电效应存在于一种特殊的材料--磁致伸缩-压电复合材料中。当外磁场作用于这种材料时,就像按下了一个神奇的"启动按钮",材料中的磁致伸缩层首先发生形变,然后通过界面应力,将这种形变传递给压电层。压电层就像一个敏感的"小喇叭",受到应力后,会诱导表面电荷分离,从而产生电势差,这个电势差最高可达100mV。别小看这小小的电势差,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能够驱动电子转移,为氧化还原反应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研究者开发出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CoFe2O4-BiFeO3磁致伸缩压电纳米颗粒,这可是一个治疗肿瘤的"秘密武器"。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核层CFO(CoFe2O4)就像一个勤劳的"小工人",发生磁致伸缩并产生微观应力。这种应力传递到壳层BFO(BiFeO3)后,BFO壳层就像一个魔法工厂,在其表面产生大量的空穴和电子。这些空穴和电子就像一个个"小魔法师",引发水分子和氧分子产生大量游离的羟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就像一群勇敢的"战士",能够更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让局部实体瘤逐渐消失。这种集磁催化和电催化于一体的纳米药物,具有无创和高穿透性的优点,就像一个隐形的"小卫士",有望为深部肿瘤的催化治疗开辟一条高效可控的新道路[5]。
结 语
磁性纳米材料在外磁场调控下展现出的磁热、磁力和磁电这三种物理效应,是精准调控酶催化治疗的"三大法宝"。它们与酶催化治疗协同作用,不仅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控制生物催化过程,还为个性化医疗开辟新方向。随着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磁控酶治疗"有望打破传统酶治疗的局限,引领催化医学走向智能化、精准化的新时代。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磁性纳米材料在酶催化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
[1] Suzuki Y,Ishiyama R.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rest of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indirectly supporting preventive care projects. J Phys Ther Sci,2021,33(9):653-659
[2] Zhang Y,Wang Y,Zhou Q,et al. Precise regulation of enzyme-nanozyme cascade reaction kinetics by magnetic actuation toward efficient tumor therapy.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21,13(44):52395-52405
[3] Zheng L,Zhang Y,Shi R,et al. Nanohybrid urate oxidase with magnetically switchable catalytic potential for precise gout therapy. Biomaterials,2025,320: 123277
[4] Zakharchenko A,Guz N,Laradji A M,et al. Magnetic field remotely controlled selective biocatalysis. Nat Catal,2018,1: 73-81
[5] Ge M,Xu D,Chen Z,et al. Magnetostrictive-piezoelectric-triggered nanocatalytic tumor therapy. Nano Lett,2021,21(16):6764-6772
作者简介
杨宇轩: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4级本科生。
李佳琪: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
和 媛:西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生物催化材料与磁控疾病诊疗研究。
(作者:杨宇轩、李佳琪、和媛)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