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专题>所庆专辑>50周年所庆>贝老专辑  

 

庆祝生物物理所五十华诞,感怀贝老丰功伟绩

 

--兼贺贝老105岁寿辰--

华庆新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五十年沧桑您认识了多少人?又忘记了多少人?

  然而,作为科大首届毕业生,我们都还牢记五十年前的科大生物物理系系主任贝时璋先生,当然他也是我们人人敬爱的生物物理所老所长。

 

2004年,101岁的贝老精神矍铄。

我们记得他,是因为他对青年学生的热忱教诲。我们敬仰他,是因为他对生物科学发展的前瞩眼光。我们钦佩他,是因为他对细胞重建研究的半世纪追求。我们赞赏他,是因为他崇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既承袭中国古代文人的优良品格,又兼具西方绅士风貌。

贝老的丰功伟绩

  当我们离开贝老创建科大生物物理系、生物物理所的1958年越远,我们就能越深切地体会到他的高瞻远瞩,他的巨大功绩!作为科大首届毕业生,回顾贝老百年人生,感触良多。贝老是位忠厚长者,贝老是出色的科学家,贝老是杰出的学科组织家,贝老又是优秀的生物教育家。

  作为忠厚长者,贝老品格高尚、德高望重,追求真理、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律己严、待人宽,虚怀若谷、尊重他人,顾全大局、善于人同、办事公允、 心胸开阔,生活简朴、廉洁奉公,是为科学家楷模、堪称道德君子。贝老的高尚道德既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也体现在学术道德与科研道德中,他弘扬学术民主,从不以势压人,他包容兼蓄、互相借鉴、博采所长、尊重各家之言,以繁荣科学。

作为出色的科学家,贝老学识渊博、刻苦钻研,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科研中他观察周详、认真准确、治学严谨、锲而不舍、潜心研究、坚持真理、勇于开拓、不惧人言、执著追求,体现了坚持真理的科学勇气和胆识。细胞重建研究,从三、四十年代的发现,到七十年代的重新起步,终于在八、九十年代结出丰硕成果。

2004年,作者拜望贝老时留下的珍贵纪念。

  作为杰出的科学组织家,贝老在学科发展上高屋建瓴、视野开阔,重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开拓发展。作为精典生物学家,能在1958年在我国创建生物物理所,突出反映贝老既有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索,又有当机立断的魄力。要知其时,世界上也没有几家独立的生物物理研究机构。从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生物学部的设置,到五十年代我国生物学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建所初期十年我所的科研计划组织工作无不浸透着贝老的心血和智慧。他放下了自己钟爱的学术研究,为我所的学术成长和发展倾注全力。

  作为优秀的生物教育家,贝老于三十年代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58年创建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从办系方针到教师聘选,贝老教人育人、耐心诚恳,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既传授知识于后辈,又以高风亮节哺人育人,爱护人材、甘当人梯,令人感铭于心。如今桃李遍天下,学子海内外。贝老对后辈学子的成绩进步,由衷高兴,欣喜鼓励之情溢于言表,寄望于斯,情意真切,令人动容。

 

2004年,作者拜望贝老时留下的珍贵纪念(右为贝老的女儿贝濂)。

贝老在世纪人生中孜孜不倦地学习,锲而不舍地钻研,谦虚谨慎地做人,为人师表令人钦佩。可以说,在贝老工作过的所有学校、研究所的所有人,都直接间接、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或隐或显地受教、受益、受惠于贝老,都从心底钦佩这位老人。

 


贝老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1958年第一次看到贝老,已是科大开学过后,系副主任沈淑敏先生简介几句后,只见贝老发黑如漆,精神抖擞,声音宏亮,在台上侃侃而述。他一口浓重的江浙口音,平添我几分亲切。一望而知,这是一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忠厚长者。在讲述了生物物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内容、发展沿 革、目前现状、今后发展可能趋势后,贝老特别强调了科学研究要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学习现代科学不仅要学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准备自己学习更新更好的知识。他对生物学子特别强调要加强数学、物理基础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年轻时学好数理,一辈子受益。因此我们的数学课由华罗庚的大弟子龚申所教,物理课是与技术物理系同班。贝老还指出,同是一个班的同学,上同样的课,毕业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其重要原因就是有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他指出目前我国生物物理学研究教学是四个方面: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细胞生物学。他在科大生物物理系教书育人,他在生物物理所统筹规划,如今既出大成果,又出众多人才。但当杨利伟上天之时,又有谁知道是贝老在1958年定下的宇宙生物学发展方向,才有系列小狗上天等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呢?从基础研究角度讲,贝老的手也是托起杨利伟及以后登月宇航员的支柱之一。

 1963年我们大学毕业前要论文答辩,我的论文是生物物理所忻文娟老师指导的,她告诉我贝老要亲自参加我的答辩,我心里又高兴又紧张。答辩在中关村17楼小会议室,进场前见到贝老,他微笑着鼓励我:不要紧张,就当作一次练习作学术报告的机会,一句话让我的心情平静下来。我报告完后,贝老问了两个带引导性的问题,答辩就顺利通过了。当然,我也终身感铭贝老对我们年轻人的寄望,对青年学子的企盼!毕业后我即分到生物物理所忻老师课题组,就在贝老办公室隔壁的隔壁。

 

  贝老真迹:1935-1941年间贝老在浙大依照显微镜亲手手绘的丰年虫标本图。

 

   天天看到他在走廊里和每个人点头微笑示意,包括扫楼道的清洁工人。那姿态、那涵养,亦如中国历代谦谦君子德中人再世。19701971年大家都要到郊区麦收,贝老快70岁了,也和大家一起下乡劳动。在地里干活,也有时良莠不分。贝老曾说过当时他与老农的对话,作为那么知名的生物学家,他坦诚地说自己的实际知识有时不如老农。贝老以他在生物界的地位能在公众坦言不足,更使人钦佩他谦虚谨慎的品格。80年代初,有几次机会由我为贝老起草一些文稿、报告,一般都是他口述想法,形成大纲,我再设法成文。本来这对我当然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能更多了解贝老有关国内外学科新发展的见解。但每次贝老都要问我这样提法好不好,行文是否贴切,用词是否准确,征求我意见,令我更敬重他认真严谨、虚怀若谷的品德。

  1992年我由美国回京探亲,顺便拜访贝老。贝老当时以近九十高龄,仍坚持上午步行去所里上班,下午在家看文献整理文稿。看到我,老人家非常高兴,拉 着手谈笑风生,还说看到我发表文章的摘要,鼓励我抓紧时机用国外的先进设备多出成果。2003-2005三年,我都在回国时去贝老家探望老人家,当然每次 都在20-30分钟。握着老人的手,虽然能感到百岁老人掌心的热度已不如前,但他眼中的笑意还像五十年前一样,老人眼里闪烁的光芒仍然充满对后辈的期待。 贝老都还能记得我在美国工作的城市和学校,记得我的主要专业领域。还向我打听其他科大学生的情况。虽然老人听力下降,我只能笔写,他则大声说话对应。每次我临走,老人都还要站起来,拉着我的手到门口。让晚辈不知如何是好。

最重要的是学习贝老的高尚品德

  今天我们纪念生物物理所创立50周年,由贝老创建培养的生物物理专业人才已遍及全球,其中有六十岁的学术带头人,有四十来岁的科研骨干,还有二、三十岁的生力军。生物物理事业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的学术成果、科研队伍、仪器设备、基金资金,与我所初创相比,几有天壤之别。但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摘桃不忘种树人,究根溯源要归功于学科创始人、我所创建人---贝老。贝老的世纪人生为人师表令人钦佩。向贝老学什么?最重要的是学习贝老的高尚品德。德高方能望重,德高更能望重,贝老正是以其德、以其行,昭示学生,引导后辈。以前说,科学院主要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出人才: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且应是第一位。人无分贵贱、学无分高下、职不论高低,只要是在自己岗位上刻苦努力钻研工作的同事同学,只要在科研中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中’的坚韧精神,都应引以为荣。

  向贝老学习,应以道德养成、品德修为为第一。要想事业有成,就应该心正而不邪、意诚而无妄,修身养性,培养高尚品德、完善道德修养。学问多、知识广,并不等同于品格高尚。生活在高科技时代,专业知识技能确实不可少,但同时道德素养也不可或却。套用现代名词,有如硬实力与软实力,专业技能如硬实力,而品格素养如软实力。一个人能否成功既取决于时代,也取决于自身软硬实力的结合。人是社会动物,在全球化的当今更如此,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认识及正确对待是生活和事业成功的关键。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同样素质也决定未来。而人的品格素质是青少年时期、大学里养成,中年以后修练定型的。清华校训厚德载物,非常中肯,也是我们应记的训戒。在高科技、重经济,商品大潮汹涌、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欧美、中国的科技领域不乏灿烂成果,但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伪造数据、 剽窃成果也屡见不鲜;以学术为掩盖的争名夺利、打击他人、抬高自己,也比比皆是。包括一些成名的科学家,有时也会做一些缺德失德的事。对年青人而言,技术好学、知识易记,而高尚品德的养成却并不易,关键是排除私心。2003年抗非典战斗中献身的医护人员,做的是平凡工作,打针送药。尽管他们学识不如你,外文不如你,但他们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的品德,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汶川大地震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绝大多数的英雄并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他们舍己为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的高尚品德,那是中国人的民族脊梁、民族魂。就这点意义上, 我们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中国的科学家能否有成就,既取决个人聪明才智和努力,更取决国家的培育支持。记得陈毅在科大对我们说过:你们可以不相信社会主义,但你们一定要爱国。这是老帅的肺腑之言!只有爱国,才会认可当今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培养的应是爱国、有良知,在各方面讲道德的科研人员。相信生物物理所一定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后排左起第一人为作者,时为邹先生领导下的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研究课题组组长,代表课题组领奖。
  

    作者简介:★华庆新,1958年科大生物物理系首届学生,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所。曾在英国、瑞士作‘博士后’,1989年后到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工作各五年,现为克里夫兰凯斯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v1.0 2008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庆办公室主办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图书信息室技术支持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