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所庆专辑 > 45周年所庆 > 媒体报道

“细胞重建学说”的提出与发展
王谷岩

一个多世纪以来,细胞分裂的理论成为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生物学界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着细胞学理论。
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生物学家贝时璋先生以实验研究为依据,提出了新的观点:细胞分裂不是细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除此之外,细胞重建(cell 
    reformation)也是生命世界客观存在的与细胞分裂并存的现象。细胞重建是细胞的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过程。从此,贝时璋先生便开始了一项延续70年的自主原始创新研究工作。
1932年,贝时璋先生在杭州采集到一种甲壳类动物南京丰年虫,他以科学家的敏感,发现那些丰年虫在性别上是异常的,非雌非雄,亦雌亦雄,是一种“中间性”。经过进一步研究,贝时璋先生发现,中间性丰年虫在生活周期的某一时期会进行性的转变,转变成雌性或雄性。在发生这种性转变时,生殖细胞也同时发生性的转变。而生殖细胞的转变是通过老细胞的解体和新细胞的形成实现的。而且,他观察到,中间性丰年虫的卵母细胞中,新形成的细胞并不是由母细胞分裂来的,而是以母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颗粒为基础材料经由自组织逐渐建立起来的。贝时璋先生将此种现象称为“细胞重建”,并于1934年在浙江大学生物系的一次讨论会上报告了这项研究结果。
贝时璋先生提出的“细胞也可以由重建产生”这一创新的科学思想,对生物学影响之大,不言而喻。贝时璋先生认为:“细胞重建可能是以前地球上细胞起源过程的缩影。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尚待商讨。但是,如果认为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增生的惟一途径,我们就不能了解细胞在地球上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相反,通过对细胞重建的深入研究,弄清楚细胞一步一步地自组织的过程,我们就能对地球上细胞怎样起源、怎样发展等问题有所理解,进而对它进行模拟。”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贝先生的工作被迫中断,直至到1970年,贝时璋先生终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又开始了他的细胞重建的研究。研究工作进行到1974年,丰年虫性转变过程中的细胞重建现象便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1976年7月,研究组正式称为“细胞重建研究组”。此后,他们进一步观察到鸡胚发育中的体细胞也普遍存在细胞重建现象,还发现卵黄颗粒内有DNA、组蛋白和染色质。卵黄颗粒内有染色质,这在生物学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被发现。接着,贝时璋先生又带领研究组开展了丰年虫和鸡胚的离体培养下的细胞重建研究;1979年的研究还证实,在小鼠成体的骨髓造血系统中也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
恢复细胞重建研究后的第10个年头时,贝时璋先生和他的研究组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不论是生殖细胞还是体细胞(此后又证明不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广泛存在着细胞重建现象。而且,他们对细胞重建现象有了系统的认识,他们已经把研究结果总结成系统的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重建学说”。
近年来,贝时璋先生和他们的研究组,除继续广泛取证外,还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一学说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探讨细胞重建与细胞分裂的关系,重建的细胞是否都能分裂和分化,以及什么条件下细胞重建、什么条件下细胞分裂。为探讨细胞重建的机理,并为了解地球上的细胞起源的过程提供依据和资料,又研究了细胞重建的诱导和细胞重建的模拟。
所有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重要结果,“细胞重建学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