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队伍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者

许瑞明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研究组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基因表达与调控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电子邮件:rmxu@ibp.ac.cn

电       话:010-64888797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100101)

英文版个人网页:http://english.ibp.cas.cn/faculty/index_18316.html?json=http://www.ibp.cas.cn/sourcedb_ibp_cas/cn/ibpexport/EN_xsszmX_Y/202005/t20200519_5582968.json

课题组网站:http://www.ibp.cas.cn/xurmlab/

简       历:

  1980 - 1984 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 - 1989 美国Brandeis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89 - 1991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系,博士后

  1991 - 1993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博士后

  1993 - 1996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助理

  1996 - 2005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2006 - 2008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

  2008 - 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16 - 至今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获奖及荣誉:

 

社会任职: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基因表达与调控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又分为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调控和RNA转录后加工两个方向:

  1. 表观遗传的结构机理

  表观遗传现象是由于DNA和组蛋白的化学修饰而导致的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相对稳定基因表达状态的继承。这种基于结构变化的基因表达调控方式是使具有相同基因组的生物体丰富多彩的原因,例如形态迥异的各种体细胞就是由单一的受精卵分化而来的,也是很多随着环境和年龄变化而引起的疾病(例如癌症和糖尿病等)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这个研究方向包括对于各种组蛋白修饰酶的催化机理、底物特异性、酶活性的调控的结构和功能探索,以及修饰后的组蛋白识别和染色质的高级结构的建立和维持的结构基础研究。这项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表观遗传在动、植物发育和细胞分化中的重大作用,表观重编程在体细胞克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技术中的原理,表观遗传失调在癌症发生、衰老等过程中的机理以及针对表观遗传调控的药物研发都有重大的意义。

  2. RNA转录后加工和蛋白质-RNA相互作用

  RNA转录后加工的主要步骤有5’端加帽,剪接和3’端多聚腺苷酸化。我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RNA剪接,原因是人类基因组的绝大部分转录本都有多种的剪接方式,导致每一条基因能够产生多个不同的蛋白质,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体内的蛋白质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RNA剪接是由一个上百个蛋白质和数条小核RNA组成的复杂的动态复合体(剪接体)完成的。揭示mRNA剪接的分子机理以及剪接点选择的结构基础,包括剪接体内的蛋白质-蛋白质和蛋白质-RNA相互作用,以及剪接体和剪接因子与mRNA的相互作用,是我们这项研究的目标。此外,mRNA剪接和转录调控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的兴趣也包括联系这两个过程的蛋白质-蛋白质和蛋白质-RNA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承担项目情况:

 

代表论著:

1. Zhang J., Zhang Y., You Q.L., Huang C., Zhang T.T., Wang M.Z., Zhang T.W., Yang X.C., Xiong J., Li Y.F., Liu C.P., Zhang Z.Q., Xu R.M.*, and Zhu B.* (2022) Highly enriched BEND3 prevents the premature activation of bivalent genes during differentiation. Science. Online.

2. Liu C.P.*, Jin W., Hu J., Wang M., Chen J., Li G., and Xu R.M.* (2021) Distinct histone H3-H4 binding modes of sNASP reveal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histone chaperones. Genes & Dev. 35, 1610-1624.

3. Xu X., Wang M., Sun J., Yu Z., Li G., Yang N.*, and Xu R.M.*. (2021) Structure specific DNA recognition by the SLX1-SLX4 endonuclease complex. Nucleic Acids Res. 49, 7740-7752.

4. Cao D., Han X., Fan X., Xu R.M.*, and Zhang X.*. (2020) Structural basis for nucleosome-mediated inhibition of cGAS activity. Cell Res. 30, 1088-1097.

5. Jin W., Wang J., Liu C.P., Wang H.W.*, and Xu R.M.*. (2020) Structural basis for pri-miRNA recognition by DROSHA. Mol. Cell. 78, 423-433.

6. Song X., Yang L., Wang M., Gu Y., Ye B., Fan Z., Xu R.M.*, and Yang N.*. (2019) A higher-order configuration of the heterodimeric DOT1L-AF10 coiled-coil domains potentiates their leukemogenic activit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6, 19917-19923.

7. Hou P., Huang C., Liu C.P., Yu T., Yin Y., Zhu B.*, and Xu R.M.*. (2019)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stimulation of Ash1L's H3K36 methyltransferase activity through Mrg15 binding. Structure. 27, 837-845.

8. Zhang L., Serra-Cardona A., Zhou H., Wang M., Yang N., Zhang Z.*, Xu R.M.*. (2018) Multisite Substrate Recognition in Asf1-Dependent Acetylation of Histone H3 K56 by Rtt109, Cell. 174, 818-830.

 

(资料来源:许瑞明研究员,2022-02-22)